“差生”心理及对策之研究
[摘 要]:“差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了解“差生”的心理特征和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差生” 心理特征 教育对策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差生”,究其原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通过对“差生”深入的调查分析,认为绝大多数“差生”实质上是缺乏学习目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是后天的非智力因素,而非生来就比别人差。因此,要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在探讨“差生”的教育策略之前,了解一下“差生”的心理特征对于我们的工作非常必要的。 “差生”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和矛盾的。“差生”的心理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自卑心理 在“差生”的身上,各种因素同样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体质情况、家庭气氛、性格特点、智力水平都与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家长期待过高、百般溺爱,一旦有所挫折,便滋生了自卑感;体质虚弱造成学习的准备度不足,基础学力低下,同样也会诱发自卑感。学业的持续不良、教育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自卑感。
畏惧心理 个别教育者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极不平等的位置,居高临下,对后进学生多以训话的口气交谈,动辄以叫家长、体罚、变向体罚等简单方式作为首选教育手段,结果在“差生”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阴影,从而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学习及教育者的畏惧。
猜疑心理 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者和“差生”之间缺乏感情沟通造成的。教育者与“差生”互不信任,双方都有戒备之心。教育者常常怀疑“差生”有意捣乱,“差生”则猜疑教育者处处与他过不去。这种猜疑心理在得到强化后又会进一步导致对立心理的产生。
对立心理 种种现象表明,对立心理较多地存在于年龄较大或程度较重的“差生”中。教育者和“差生”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双方都易激怒。个别教师在对学生管理教育时,完全把自己视为“权利者”,特别是对“差生”,他们一旦违反纪律,就立即“镇压”,这种“威慑统治”的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师长如敌寇而抗之”,并产生对立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差生”常常给教育者以难堪(比如提怪问、出洋相、故意损坏东西等),也有的进而演变为对教育者的仇视,导致教育失败。
冷漠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是由教育者造成的。“差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受到的大多是批评和责难,表扬和夸奖大多数时间是和他们无缘的。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学业不良和集体活动中所受的冷遇、排斥,使他们逐渐地对学习和集体活动丧失了兴趣,这样自然产生了一种对教育者及其活动的疏远感、冷漠感。这种冷漠心理在以后的时间往往会由于各种阴性作用而被不自主的加强,并可能泛化到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上。
此外,还有因教育者的偏心而造成的不平等心理,不能正确看待问题本质而产生的嫉妒心理,一次次失败和批评带来的失望心理等等。“差生”错综复杂的心态,是影响其转化的重要心理障碍。掌握了这些特点,采取的对策才能有针对性。但“差生”的转化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对象、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坚信“差生”也能成才,热情地期待“差生”。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八个月后,他俩又来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是,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俩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我们把教师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差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正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差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
其次,要长善救失,充分挖掘“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启发他们的自觉性要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和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师如果只是指责”差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甚至认为“差生”一无是处,那么,无论你怎样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实,正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样,一点缺点没有的好学生和一点优点都没有的坏学生都是不存在的。“差生”身上也有优点,只不过由于他们的缺点多且易见,而优点和长处则少而隐蔽,他们上进的心理因素,又常常是“闪电式”的。因此,教师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差生”,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充分肯定和积极引导,做到长善救失,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它成为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引起良好的连锁反应。
第三,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差生”的情况相当复杂,其后进的原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归因理论,摸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如对态度冷漠,离群索居,与教师、集体对立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和亲近他们,从动之以情入手;对由于无知犯错误的,应重在说道理、摆事实,提高其认识能力;对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而反复犯错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要求,让他在实际中得以提高;对自卑、自暴自弃者,要肯定其优点,帮其重树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差生”的教育工作,没有一定之规,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
最后,还可以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教育“差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建康成长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密切配合,协同努力,共同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便使年轻一代健康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应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差生”的障碍心理。通过几种方法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差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切实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教育者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帮助“差生”逐步打开成功之门。
那句话,触动了他的灵魂 翟宏凯 学校:新会陈瑞祺中学 发布时间: 2012-11-3 13:57:35 2006年9月份,我开始接手高二(1)班,可能是因为我的宽容,又或者是我的仁慈,47个学生都喜欢我。班上有一个叫杜今雄的学生,他学习成绩很差,但同学关系不错。 杜今雄上课时爱讲话,老师提问问题时,他经常不经允许就回答,且经常是错误的,因此不少科任老师向我投诉他。我一次又一次提醒他,上课不经允许而回答问题是不能容忍的,没有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当我批评他时,他总是说“对不起,老师,我会注意的。”尽管他从末改变,但我依然认为他不是一个“差生”。 正当我打算对他发火时,他出现了意外情况。晚修放学他回家上楼梯时,不小心跌断了腿,第二天回到学校时,小腿肿得非常厉害。我打电话叫他父亲送他去医院治疗,没想到他父亲说工厂请一次假要扣50元工钱,不想请假。我只好骑自行车送他去罗坑医院,后来他父亲满身疲倦地来了。他一见到父亲就大声地叫:“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腿断了你也不管。”他父亲很委屈地说:“我一个月也就一千块,请一次假就扣50”。“你眼里只有钱,你走吧,我不要你管。”杜今雄含着眼泪对他父亲说。我不停为他们父子调解关系,后来他让父亲在医院陪护他。我回校后安排同学去杜今雄家为他补课,一直到他能回校上学。 有一次他在生物作业本里写道:“老师,您为什么这么关心我这个差生?”我回复他:“在我眼里,没有学习差的学生,只有学习方法差的学生,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天赋,但是在某个方面一定有天赋。杜今雄,我真希望你是我的孩子,父母眼中孩子永远都是最棒的。因为你的同学关系很好,所以我相信你会成为最棒的商人。”因为成绩差,高三那年他决定不参加高考而出去打工,之后几年没有他的音信... ... 2012年10月3日,我接到一个电话,“老师,我可以请您吃宵夜吗?” “你是哪一位学生啊?” “我是07届的,您相信我会成为最棒的商人的那个学生。” “哦…”我一下想起他了,没想到他会打电话给我。 我到时,他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一见到我马上给了我一个紧紧地拥抱,他激动地说:“谢谢您,老师!您挽救了我。” 我疑惑地问:“为什么这么说话?” 他激动地说:“当我觉得父母不爱我时,您说希望我是你的孩子,当我觉得自己一无所是时,您说相信我会成为最棒的商人,我现在是区里最大饮料批发公司的经理。” 我问他:“这句话很重要吗?” “很重要”,他坚定地说。他一边喝酒,一边把这几年的经历都告诉给了我。他刚到公司时,由于没有地位,每天早上都要6点钟到公司,来不及吃早餐就要给客户送货,有时甚至来不及喝水,一天要用摩托车骑200多公里的路程到处送货。有次他饿晕跌倒在路边,肉都少了一大块。当他拉起短裤露出那个碗口大的紫红色的疤痕时,我的内心隐隐作痛。 “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心痛地问他。 “我不想让您失望,每当我想放弃时,我都会想起您的那句话,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爬也会爬完。”他含着泪说。 我突然感到鼻子酸酸的,眼睛湿湿的。 “不过这一切现在觉得很值得”,他坚毅地说。 那一个夜晚,我们师生之间,不,是朋友之间开怀畅饮。他不停地喝,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我一直没有劝他,任他把心中所有的痛苦和欢乐迸发出来。后来,他醉了,而我却心碎了,恨自己在语言上的吝啬,没有对他更多地欣赏和期望。我不敢相信他那么在意那句话;不敢相信仅仅是一句鼓励性语言,居然会成为他人生的信念,支持他在倍受挫折时依然能坚持走下去;不敢相信教师眼中公认的“差生”竟然这么在意老师的评价。仅仅就是那句话。 我不由地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育者需要多么有洞察力和富有同情心,才不致在不小心的时候触痛孩子痛苦的心,并且给它加上新的伤害啊!”想起学校每个学期末开“双差生”会议时,我从来没有让我的学生参加是多么英明,那怕自己失去了某种东西也是值得的。 同样是一片叶子,有人看见了虫子,有人看见了绿叶。教育首先是一个自我品质提升的过程,但我们已经习惯了紧盯着学生的过错,已经学会了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语,那怕仅仅是一句。当我们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大声呵斥学生时,有没有想过换成激励语言效果会不同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却忘记了学生更需要得到我们的欣赏和激励! 时至今日,我依然不敢相信! 孩子,如果有机会再做你的老师,我一定把所有的欣赏之语送给你! 感悟:优秀的教师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发掘学生的优点,欣赏并将其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