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作者:时间:2018-05-07点击数:

教学设计

时间:第三周 班级:初二(5)(6)班

科目:语文 授课教师:周钧华

章节:《芦花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会读会写。

2、了解作者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3、分析老头子的性格形象。

4、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5、培养学生不怕艰险、智勇双全的英雄品质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34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具:多媒体

课时量: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生:桃花源是个景色优美、生活富足安宁、民风淳朴的地方。

师:那我们今天再来看一个同样是环境优美的地方,看一下那里人们生活与桃花源里的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一样是安定和谐的?

(展示芦花荡的图片)

二、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①作者介绍

孙犁(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其代表作品有《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其作品的语言简练质朴、清新明净。

②背景介绍

193777,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8月)。

本文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三、 生字词

四、 复习小说的文学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五、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第一段(1—8)交代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序曲)

第二段(963)【一层(9—19)护送——开端;二层(20—54)受伤发展;三层(55—63)复仇高潮和结局】

六、学生复述故事(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七、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人+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有一个老英雄,带着两个女孩准备进入队伍所藏身的苇塘时, 一个女孩被日本鬼子射中,受了伤,他在自责、后悔中,去找日本鬼子报仇故事。

八、小结 布置作业1、抄生字词;2、《北大绿卡》15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情节)

师: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这篇课文的思路,复述了故事的情节,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有一个老英雄,带着两个女孩准备进入队伍所藏身的苇塘时, 一个女孩被日本鬼子射中,受了伤,他在自责、后悔中,去找日本鬼子报仇故事。

师:整个故事大家都已经清楚了,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那么主人公究竟是谁呢?

生:老头子

二、教授新课

①既然主人公是老头子,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文中哪里可看出?并且看一下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性格特征

相应语段

描写手法

【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应从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描写中体会品味】

【老当益壮、技艺高超、过于自尊和自信、爱憎分明……】

②具体分析“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怎么理解“过于”二字?

【明确】“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作用:这句话点出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贯穿全文始终。全文的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③描写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34段);动作描写(555761段)语言描写(21段等)、心理描写(47段)

三、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自己班的一名同学,并让同学来猜。(实物投影)

【格式】他(她)是一个 的人。

有一次,……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师:前面我们讲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而前两节课我们已经讲了人物和情节,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课文的环境描写

二、复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借景抒情{书法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烘托气氛

【强调】情景对应: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所谓的“借景抒情”,就是借……景,抒……情

Eg.“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由枯藤、老树和昏鸦组成的悲凉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师:那什么叫“渲染气氛”呢?举个例子

1、 残阳如血

2、 花香阵阵,虫鸣唧唧,月光给大地披上了银纱。

思考一下,这两句话会出现在哪种小说中。

生:1句应该出现在武侠小说中,因为给人的感觉就是将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产生;2句则会出现在爱情小说中,因为很浪漫。

师:分析得十分透彻,没错,这就是“渲染气氛”了。

三、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

Eg.第一自然段

【齐读,思考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师:好,写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星星、水鸟、苇子

师:那有什么用呢?

【提示】水鸟——唱歌、星星——浸在水里(明亮)【生机活力】、苇子——狠狠往上钻【生命力强】

生:通过描写优美、充满生机、生命力顽强的景色,衬托了老头子勇敢、机智、不屈不饶的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描写了 景色,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渲染了 气氛/抒发了 感情/衬托了

【教师讲解一例,学生自己书写答案,然后以一例作实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根据新课程改革,目标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去设定。

以学生刚学完的《桃花源记》为切入点,桃花源和芦花荡都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不同的是桃花源是和平安定的,而芦花荡是战火连连的,通过这个导入和图片的展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于语文来说,了解作家、背景是必须的,况且要深刻理解这文章,就要了解其背景,要了解当时的一个时政局面。

生字词,在初中的学习中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而且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这里要花一定的时间。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小说就肯定离不开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要素的,所以有必要跟他们复习,并且在之后的教学中还会运用到相应的知识。

划分层次,对于每一篇文章都是适用的,它有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而且对于下一环节:复述故事有一定的帮助。

复述故事和概括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这篇小说写了什么,这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导入采用复述的形式,是因为一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二是可以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老头子,从而进入新课的教授。

这堂课主要的内容就是分析老头子的形象,要教会学生从具体的语段和描写中分析。让学生尽量用【 (句子) 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是个 怎样的人。】这种模式去回答。

重点分析“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对老头子性格的核心概括。

“教是为了不教”,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有所获,能够运用知识,所以,在分析完老头子形象后,我便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一名同学进行描写,写完后让其他同学来猜,这样一来,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使他们学以致用。

这堂课的重点是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所以要先复习景物描写的作用中的“借景抒情”。另外,对于“烘托气氛”这作用,学生是不曾学过的,所以要结合例子详细地讲一下。

结合课文的语段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教学生第一要找准对象(写了什么景物),第二要感悟特点(景物的特点),第三要理清关联(人与景之间的联系),这里是由教师先讲一个例子,然后学生书写的答案,最后以另外一例作为实践,这样既可当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能够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动笔写,而且当场检验教学效果。着重基础知识,但是花在生字词的时间过长,可适当缩短,同时还可以延长“概括情节”这一环节。另外,这节课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能够教授学生答题的技巧,而不是就事论事,单纯地讲题目。不过,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欠佳,提问学生的次数虽然多,但是所提问的学生的层次比较集中,位置也比较集中,以后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全方位,多层次。

上一条:数学 下一条:班主任工作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Copyright©2018  广州大学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  版权所有